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安徽青年王海波:17年坚守 从“孤勇者”到公益行业枢纽丨封面人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20:33:00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2008年5月28日,25岁的安徽小伙王海波第一次踏入汶川地震重灾区——汉旺镇。 空气中弥漫着腐臭和石灰的味道,倒塌的民房连绵成片,失去腿的伤者坐在帐篷门口沉默不语。那一刻,他原本计划停留一周的“企业派遣任务”,变成了一场长达17年的公益长征。

“半年结束不了,那就长期做下去”

王海波1983年出生于安徽淮南,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云南一家外资企业,经过多年打拼,升任常务副总经理。在和女友步入婚姻殿堂后,他爱情事业双丰收,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

泸定地震背救灾物资上山发放。受访者供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王海波所在的云南小城也感受到震动。因为其母亲是四川人,他把四川看成是他的第二故乡。看着电视里滚动播放着的震后惨状,他第一次感受到灾难离自己那么近。焦急中,他通过电视公布的捐款信息,多次用手机发短信的方式向灾区捐款,并将捐款的信息和方式发到同学QQ群中,号召大家一起为灾区捐款。

震后第3天,王海波接到公司负责人电话,需要他前往四川救灾,公司提供了上千万资金以及上百套净水设备等。王海波最初的任务是在灾区建立净水站,保障用水安全。陆陆续续,他在灾区设立了75个净水工作站,为20余万人提供安全饮水。奔走在遍布灾区的各净水站之间,进行志愿者招募、培训、巡回抽检,也目睹了灾民们生活的困境,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原计划的一周变成了半年,半年后他发现还结束不了,便毅然辞职,带着学医的妻子扎根四川,“这件事需要有人长期做下去”——这句承诺,让他从企业职员转型为全职公益人。

在北川、绵竹、彭州等重灾区,他给农民们提供小额经济发展扶持,教授玉米种植新技术;为一些残疾人开设美式手工艺皮革雕刻培训;还协调到香港、澳门地区的医生前来开展义诊。2011年,他与伙伴成立“授渔公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此,他将生命与公益事业紧紧绑定。

玉树的氧气罐与彝良的生死问

扎根灾区,凭的是年轻人的一腔热血,可在待了近两年后,王海波也有点迷茫了。钱快花完了,灾区也感觉没啥事了,自己的公益资源也很有限,接下来,何去何从?

在一次义诊的路上,玉树地震了,王海波立即带上两台净水设备奔赴高原。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两腿发软、呼吸困难,只能抱着氧气罐工作。在海拔4000米处,他设立了净水点,陆续设立30个净水站,建起2所帐篷学校,招募来的志愿者们在完成净水工作的同时,也担任起孩子们的辅导老师,孩子们的笑脸让他找到了坚持的意义。

在那时,民间公益组织并不为很多人关注和认可。两年后的彝良地震救灾中,目睹不断塌方的山体,半夜听到不远处传来的轰隆声,他第一次感到恐惧:“我在这里做什么?如果被埋在这里,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

直到第二天清晨,一群受灾群众穿着单薄的衣服从山上逃下来,他和志愿者发放完几麻袋募集来的衣物,大家眼眶湿润,感谢连连时,他才顿悟:“对他们来说,我们的存在就是意义,就是价值。”

从“孤勇者”到行业枢纽

2013年雅安地震,王海波与汶川地震后成长起来的一些民间公益组织联手,创建了四川首个社会组织协调平台,进行信息共享、物资分配、有意识地开展主动协调工作。2014年,“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正式注册,王海波明确了自己团队的定位,在有灾难发生时开展应急救灾,日常开展减灾防灾,应急行业能力建设等工作,还引入联合国“环球计划”人道主义救援标准,培训公益志愿者,他自己也成为联合国认可的国际培训师。

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一角。陈羽啸摄

在随后的鲁甸地震、九寨沟地震、茂县滑坡、积石山地震等,王海波和小伙伴们的身影都出现在现场。

2020年安徽水灾,大量村庄被淹,面对大面积的水域灾情,王海波积累的协调工作经验发挥了大作用。在和应急厅、指挥部协同后,将当地需要五十艘舟船转运受灾群众等信息及时传达给许多救援队伍,携带舟船而来的39支救援队伍也根据调遣及时分布到各个需求点位,使救援力量发挥到最大化。

2020年安徽水灾现场协调指挥。受访者供图

多次成功的救援实践,让王海波的团队受到了国家应急管理部的关注和青睐,此后的多次突发自然灾害中,他们都被国家应急管理部征调委派,代表官方负责协调救援工作。

2023年河北涿州水灾中,他们协调审核了390余支救援队在应急管理部平台提交的申请,及时获取并公告前线灾害情况,对平台收到的求救热线,通过志愿者核实后上传系统,成为政府与民间救援力量的“翻译器”。

2023年土耳其地震,他们按照中国应急管理部和四川应急管理厅的要求,在土耳其阿达纳组建了中国社会力量救援协调中心。今年3月缅甸地震发生后,王海波和同事董明珠第一时间赶往震中曼德勒,再次开展跨国救援协调。

王海波(右)与同事在缅甸地震救援途中。陈羽啸摄

一家人的公益基因

多年的灾害救援,让王海波印象深刻的有一件小事,在安徽庐江水灾时,山东救援队用舟艇带出来一位老太太,还有两只大白鹅,救援队员告诉他,这是用500块钱买的。他很奇怪,“为何救人时候还要去买鹅?”原来,老太太所住的房屋一楼被淹,住在二楼的老太太因为舍不得家里养的两只鹅,因此不愿跟随救援队员离开,救援队员为了让老太太安心,便用500元钱买下了两只鹅,并一起带了出来。

大家啼笑皆非。王海波制止了准备批评老太太的镇长,“也许对她来说,那两只鹅就是很宝贵。公益不是施舍,是设身处地的尊重。”与此同时,他也被“傻傻”的救援队员们所感动,这些自己出钱出力去参与救援的民间救援队,让他觉得非常可爱,也坚定了自己继续陪伴他们做公益的决心。

他并不是孤军奋战。17年来,妻子始终与他并肩而行,携手在公益的路上前进。他们的孩子从小在公益环境中成长,现在已是初中生的大儿子在3岁时就在北川山上跟着志愿者一起刨地,2020年安徽水灾,正遇到暑假,儿子就跑到安置点帮忙发馒头,这些公益经历促使他准备攻读社会学。二儿子在疫情期间,帮着分发防疫物资,平时经常帮着做防灾宣传——公益的种子已悄然传承。

王海波与妻子。陈羽啸摄

2022年,王海波被国家应急管理部授予三等功。2024年,他被成都市应急管理局评为先进个人。如今,作为国内应急救灾领域的标杆人物,王海波依然保持着“先锋队员”的作风:“中国有80余万家社会组织,我们需要更多‘专业的善良’。”在五四青年节之际,这个42岁的“青年”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青春,是把生命活成一支照亮他人的火炬。

从汶川到缅甸,从孤身驰援到行业共建,王海波的故事也折射了中国民间公益的进化史。当被问及最大挑战时,他说:“不是资金或风险,而是如何让每一份善意都精准抵达需要的地方。”这或许正是新时代青年精神的注脚——在利他中实现自我,在服务中定义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