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兴安岭南麓,镶嵌着一颗璀璨明珠——兴安盟突泉县。
这里是曾经的春州城,承载着辽金时期繁华一梦。
这里水碧山青,巍峨老头山,卧居兴安屋脊;蜿蜒蛟流河,哺育沃野千里。
这里底蕴深厚,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长城文化交相辉映。
山水福地,弦歌不辍。历史的印记,早已藏于一砖一瓦、三餐四季、春种秋收。
万载之约 唯石能语

当邱宏宇的手指向黄褐色的岩石时,淡淡的朱红色的彩绘岩画才被我们发现。用赭红颜料单线勾勒的岩画,线条简洁流畅,图案极具张力。
画面中,人们狩猎、舞蹈、祭祀,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想象力。百余个单体图案,展现了数千年前先民奔放鲜活、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
突泉县文物所所长邱宏宇曾多次参与此处岩画考察工作。他告诉我们,这处蛤蟆岬岩画,属于大兴安岭南麓史前彩绘岩画遗址,反映了先民的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是十分少见的早期人类遗迹。
2021年5月,突泉县组织岩画专题考察活动,发现了位于突泉县宝石镇蛤蟆岬村大砬山石壁之上的这组珍贵岩画。
考察团成员、著名东北地方史研究专家王禹浪教授认为,蛤蟆岬岩画年代约在8000年前后,它证明了突泉县存在丰富的远古文化,为寻找东北亚地域人类的迁徙和岩画发生的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蛤蟆岬山位于大兴安岭最南端,是突泉县境内山地与蛟流河丘陵谷地的分界线。站在山腰处,身后数千年前的岩画、山脚下千年沧桑的金界壕和远处蜿蜒的蛟流河及两岸大片的农田,将远古的历史和现今的生活串联起来,突泉大地文明绵延的壮丽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千年一梦 锦绣春州

沿蛟流河而下,亦是沿历史前行。
从县城北部老头山发源的蛟流河,为突泉县带来了肥沃的蛟流河平原,被誉为突泉县的“母亲河”,它仿佛是一卷历经了漫长曝光的胶卷,不断叠加着时间流淌的痕迹,记录着蛟流河两岸千年往事。
在突泉县宝石镇西南,蛟流河上游左岸,保存着一座辽金时期的古城遗址——双城古城遗址。呈“凸”字形的古城分为南北二城,总面积约19.6万平方米。
1981年,著名历史学者孙进己和张柏忠在《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上发表《辽金春州考》一文,认为双城古城遗址就是辽金时期的春州。
在《辽史》中被记载25处的春州,是辽代契丹人春捺钵的必经之地。“捺钵”是契丹语,有“行在”“行营”“迁徙”“游牧”“行宫”等含义,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
在《辽史·营卫志》的记载中,凿冰捕鱼、放鹰猎鹅的“春捺钵”盛大而热烈,头鱼宴、头鹅宴的热闹喧嚣,在春天的旷野中久久回荡。
土质肥沃,雨水丰沛的蛟流河两岸,在辽金时期达到农业大发展的高峰期。地处蛟流河左岸的春州,成为辽金时期重要的粮食产地。
《辽史·本纪》中记载“……戊寅,回鹘来贡,是岁,春州斗粟六钱。”讲述的便是春州在辽代已有农民在耕作,每斗谷子为六钱。
在双城古城附近出土的铁铧、犁镜、铁镰、铁镢、铁锹等大量的辽金时期铁制农业工具,也从实物角度证明辽金时期春州地区发达的农业生产。
春州也是契丹、女真等东北地区民族之间的诏令传递、商旅往来,以及东北与中原进行交往、交流的重要交通枢纽。
到金初,春州仍然是重要的粮仓,《金史·本纪卷三》载“……癸酉,发春州粟,赈降人之徙于上京者”。
金灭辽后,春州仍被沿用。1153年,完颜亮迁都燕京,金上京通往中原的交通改走松辽平原,春州变为拱卫金上京城西北部的屯兵军镇。
至此,春州逐渐湮没。
古城星落,时光流转。
如今,夕阳照耀的遗址上,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断壁残垣,仍默默记录着春州曾经的繁华和兴盛。
契丹民族在历史的尘埃中惊鸿一瞥,成为那个湮没的时代遥远的回声,给今天的人们留下厚重的文化遗存,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成为突泉县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年突泉 半城烟火

走进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春天上山采野菜、秋天上山捡蘑菇、冬春两季吃干菜、大缸小坛渍酸菜”的东北民俗生活扑面而来。
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馆长董清雨介绍说,突泉县因清代末期开垦而置。光绪三十三年十月试办醴泉镇,光绪三十四年九月试办醴泉县。宣统元年(1909)6月,醴泉县正式设治。民国三年(1914)1月,因与陕西省醴泉县重名,更名为突泉县。
随着山东、河北等地大量垦荒的移民涌入,突泉县的文化基因更加多元。
农耕,是突泉县发展的基石。漫长的交融传承中,当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二人转、漫画、剪纸、根雕、泥塑、草编等异彩纷呈的民间风俗文化。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学田乡耕读文化园等,成为突泉农耕文化的耀眼符号。
红色,是突泉县光辉的底色。突泉县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主要革命根据地,如今革命烈士纪念碑、南厢二十四烈士墓等红色地标,讲述着突泉县不朽的红色华章。
绿色,是突泉县亮丽的名片。“兴安屋脊”老头山、AAAA级景区明星湖旅游度假区,是突泉县生态文明的生动写照。
如今,勤劳的突泉人民用266万亩耕地,将突泉县打造成全国超级产粮大县。蛟流河两岸延续千年的春耕秋收、烟火漫卷告诉人们,文化交融的现场,依旧生生不息。
突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邵金慧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突泉县着眼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使根植在突泉大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起来、火起来,更好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时光荏苒。突泉县将千年风华与烟火人间,沉淀为多元的北疆文化,带着自信与从容,昂首阔步、走向未来。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胡梦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