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5G、AI、数字孪生、群智感知技术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迭代升级,粮库机器人将向更智能、更协同、更普惠的方向加速演进,为守好“大国粮仓”提供硬核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粮食储备能力。
机器人正成为现代粮库的守护者。在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与芯禾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粮面智能平仓系统惊艳亮相。这款机器人将与搬运、高空作业、扦样、熏蒸、清扫、巡检机器人等一道组成智能方阵,重塑粮库管理模式,让粮库告别“灰头土脸”的旧时代,走向更加高效、精准、安全的智能化新时代。
为什么要用机器人代替人力?这是我国建设现代粮食储备体系的必然选择。我国储备粮库遍及各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器、蓄水池。然而,传统粮库作业环境艰苦,粮食的入库、出库、扦样、平粮、翻粮、检测、防虫等环节高度依赖人工,工人肩扛麻袋、攀爬粮堆、挥汗如雨,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还面临着粉尘爆炸、粮堆塌陷、高处坠落等安全隐患。传统粮情监测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判断和手工记录粮情,导致粮情监测存在滞后性,难以及时掌握库存动态、温湿度变化及虫害情况,易引发决策延误,造成粮食损失浪费。我国劳动力存在结构性短缺,用工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作业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粮库发展需求。
如今,各类机器人陆陆续续进入粮库,承担起搬运、检测、平粮、巡检、清洁等任务。自动导引车和无人叉车通过激光导航实现粮食精准装卸;码垛机器人依托视觉识别技术,自动完成各类包装的堆垛作业;自动采样机器人随机采样,消除人为误差;巡检机器人实时采集温湿度、虫害等数据并发出智能预警;平粮机器人自动平整粮面、熏蒸机器人替代人工进行化学熏蒸、高空作业机器人解决高空坠落风险、清扫机器人持续维持库区洁净……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在粮库穿梭往来、协同作业,让粮库面貌焕然一新。
机器人的推广应用,正深刻重塑现代粮库管理模式,让劳动者告别艰辛,让管理更加科学,让传统行业焕发新生。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尤其在收购旺季可避免因人力不足而延误工作,彻底改变了粮库高粉尘、高强度、高风险的作业环境,大幅降低事故率。带动了粮库数字化转型,粮库数据与种植、加工、物流等环节互联互通,实现粮食全流程可追溯,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推动劳动力结构升级,促使粮库工人从体力劳动转向技术岗位,催生机器人运维、智能调度、大数据分析等新兴岗位,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整体升级。
与传统人工作业相比,机器人作业优势明显,但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初始投入大、技术适配性不足、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数据互联与标准化不足等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在资金支持方面,各地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多元化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中小型粮库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行业均衡发展。在提升技术适配性方面,应通过定制化研发满足不同规模粮库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多机协同实现搬运、巡检、消杀等各类机器人高效联动;加强防尘、防潮、耐腐蚀等特种机器人研发,以适应粮库特殊作业环境。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深化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专业化机器人运维人才;强化在职培训,通过系统化的实操训练提升现有员工的技能水平。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应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统一机器人接口、数据格式,确保不同系统兼容互通;推进智慧粮库云平台建设,整合粮情监测、机器人调度、仓储管理等核心业务数据,构建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全面提升粮库运营管理效率。
随着5G、AI、数字孪生、群智感知技术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迭代升级,粮库机器人将向更智能、更协同、更普惠的方向加速演进,最终形成覆盖入库、存储、出库全流程的无人化作业体系,为守好“大国粮仓”提供硬核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粮食储备能力。(作者:刘慧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