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二十五载“火焰蓝”淬炼成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1:40:00    

青春因奋斗而升华,坚守让使命熠熠生辉。在市消防救援支队净月高新区大队南四环路站,有这样一位“火焰蓝”战士——全国先进工作者王洪伟。25年扎根基层,他在5600余次灭火战斗、120多次水域救援中冲锋陷阵,用血肉之躯构筑起守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防线,成为队友眼中的“拼命三郎”。

王洪伟(左)和队员在训练场上(资料图片)

冰下“蛙人”:-30℃的极限救援

时光回溯到2008年农历正月初四,净月潭冰面突然断裂,3名群众随吉普车坠入-30℃的冰湖。现场指挥部选派王洪伟实施冰下潜水打捞任务。

体重仅60公斤的王洪伟,穿着比自身还重的装备沉入冰层。潜水头盔里的呼吸面罩很快结满冰碴,他的四肢在冷水里逐渐失去知觉。当摸到变形的车门时,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手斧,在浮力与装备的双重阻力下,用了10多分钟才砸开玻璃。“地面一秒完成的动作,在水下要经过10次甚至20次才能完成。”王洪伟说,在缺氧与低温的双重压迫下,他只能凭借肌肉记忆解开安全带,将3名遇难者遗体逐一托举至接应绳旁。

经过了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极限救援,王洪伟上岸时已冻成“冰人”——脸颊发紫肿胀,双手僵硬得无法握拳,后背因长时间负重留下深深的勒痕。

类似的潜水打捞战斗,王洪伟经历过上百次。只要是急难险重的水下作业,他都冲锋在前,冰下打捞30余次、地震救援3次,救助群众1000余人……顶热浪战寒冰,在一次次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守中,王洪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无限忠诚,诠释着无悔与担当。

火场“抱火哥”:用血肉之躯守护万家灯火

如果说冰下救援是“冷”的考验,那么火场攻坚便是“热”的淬炼。2019年,我市一家餐厅发生爆燃,5个液化气罐喷出3米高的火焰,罐体温度超过800℃。

现场消防员分成两个小组,一组负责疏散楼上人员,王洪伟所在的另一个小组负责把煤气罐转移到安全区域,并迅速降温。一切准备就绪,他带头冲进浓烟,抱起燃烧的煤气罐——金属表面的高温透过手套灼烧皮肤,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

往返5次转移罐体时,王洪伟的战斗服已被烤得发脆,脖子和手臂烫出了成片的水泡。当最后一个“火罐”被冷却固定后,他瘫坐在地上,袖口还滴着融化的橡胶。

全能教头:从“橄榄绿”到“火焰蓝”

18岁加入消防队伍,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王洪伟不仅熟练掌握了灭火救援的各项技能,还相继考取了舟艇救援驾驶证、急流救援证、地震救援证等15种证件,成为火场冲锋、冰下打捞、舟艇操作、高空救援、震区搜救的“五栖精兵”。

从班长到站长助理,从分队长到教练员,王洪伟始终告诫自己,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成为表率。抢险救援中,他无私无畏、勇猛顽强。日常训练中,他身先士卒、敢打敢拼。消防队伍改革转制后,制服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可一身铁血担当未曾改变。为了适应新职能、谋求新作为,王洪伟潜心钻研,创新研发冰上救援、高层灭火、紧急避险、专勤训练等20余种实战应用操法,并在全省推广。在队友眼中,他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更是训练场上的“金牌教头”。

“他经常提醒我们,训练场上多流汗,火场才能少流血。”市消防救援支队净月高新区大队南四环路站二班班长李春桥说,王洪伟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每一个动作、每一项技能都要努力做到最好。

一等功3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2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长春市十大杰出青年……陈列柜里的勋章和证书见证着王洪伟25年血与火的洗礼。相比于这些金灿灿的荣誉,他最珍视的,还是人民群众的褒奖。

如今,年过40岁的王洪伟仍保持着每天5公里负重跑的习惯。晨曦中,那抹亮丽的“火焰蓝”奔跑在训练场上,心里始终装着那句话:“只要人民需要,我随时准备冲锋!”


来源:长春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