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赌上一辈子去“职业背债”,不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9:55:00    

近期,一个被称为“职业背债人”的群体正在野蛮生长,他们被中介机构精心包装后成为套取银行贷款的完美工具。梳理涉“职业背债人”金融犯罪判例可以发现,这条灰色产业链已形成严密的网络:介绍人负责“拉人头”,中介团队负责“包装”身份、动用各种关系办理贷款事宜,“白户”(征信正常但无房无车无资产的人员)最终拿了提成背了债。某些专业作案团伙甚至已实现“规模化作业”,能套取银行上亿元资金(据8月18日潇湘晨报)。

不难看出,“职业背债”意味着牺牲自己的信用,放弃宝贵的“征信正常”记录,承担不属于自己的债务,甘愿沦为“替罪羊”。那么,谁会选择做“职业背债人”?显然,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珍惜信用的人,不会主动跳入失信的泥沼。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中介团伙所瞄准的“猎物”极具针对性——那些正在“病急乱投医”的人,比如收入微薄的农民工、身处困境的失业者、资金链断裂的小微企业主等。这些人身处窘境,抱着“破罐子破摔”“干一票就上岸”的心态,更容易在中介花言巧语的攻势下上钩。然而,一旦上钩,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表面上看,“职业背债人”走上了赚“快钱”的捷径,实际上只是任人摆布的“提线木偶”,面临民事和刑事双重风险。在民事责任上,“职业背债人”作为名义借款人,要对全部债务承担还款责任,可能背上终生难以偿还的巨额债务。若拒不履行,将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被限制高消费、出行,还会影响子女求学就业;在刑事责任上,“职业背债人”可能涉嫌贷款诈骗罪,洗钱罪,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等多项罪名,招致牢狱之灾。

可见,这是一笔怎么算都“血亏”的买卖:作案团伙以小利为诱饵,将“职业背债人”推到明面上做“替罪羊”,真正的操纵者却套取巨额资金,躲在幕后分红。最终,这波违法操作侵蚀的是国家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纵观整条灰色产业链,“职业背债”的操作流程可谓复杂且隐蔽。但操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向银行骗贷:需要准备各种虚假申请材料,将本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优质客户,进而通过银行贷款审批后获取资金。

这关键一环能否守住,要看银行是否严格执行了贷款审批机制。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一机制在执行中仍存在不小的漏洞。有媒体梳理,今年7月,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和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公示了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开出的132份罚单,有205名相关责任人受处罚,其中大多数问题就集中在贷款审批环节。

“病急乱投医”的人再急于兜售信用赚“快钱”,中介再精于造假包装来骗贷,只要守住这道审核关口,“背债人”怎能成功,又谈何“职业”?可见,铲除“职业背债人”灰色产业链,最该加码的环节应是银行风控、管理等方面。要直击这些环节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机制,深化各环节尽调,确保贷款真实性;针对“内外勾结”的问题,加强对员工行为的排查,将“放松贷审标准”列为职业红线。

而对于那些不知“职业背债”深浅的人,深受小恩小惠诱惑的人,不妨多多披露触目惊心的案例,让更多人知道“职业背债”是吃小馅饼、掉大陷阱,为了眼前利益赌上一辈子,不值!

来源:检察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