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ST岩石面临退市风险 跨界酒企再“折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4:56:00    

本报记者 阎娜 孙吉正 成都报道

近日,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ST岩石”,600696.SH)披露2024年年报,公司全年营业收入为2.85亿元,净亏损达2.17亿元。因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低者为负值且营收低于 3 亿元,公司触发 “国九条” 新规调整后的财务退市指标,自4月23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此外,《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海南椰岛、ST春天等酒企同样因业绩不达标触发退市风险警示。

当前,白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行业资源加速向头部名酒集中,虹吸效应加剧,中小酒企生存空间持续收窄。与此同时,资本跨界热潮消退,如银基集团退市、联想控股出售丰联酒业等也印证了行业洗牌加速。在此背景下,中小酒企如何“保壳”并实现长远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面对退市危机,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戴帽”是对企业的一种预警,更是一种鞭策,对于即将“戴帽”的酒企来说,资本市场的压力可转换为企业的改革动力。中小企业可以借助热点品类,快速介入新兴赛道和产业,与热点品类产区企业合作打造新的增长点。

业绩失速

财报显示,*ST岩石2024年营业收入为2.85亿元,同比下降82.54%;净利润亏损2.17亿元,而2023年净利润为8707万元。在现金流方面,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正转负,为-7546.18万元。

该公司在年报中阐释了业绩下滑的主因:2024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司资金承压,市场投放减少。加之公司实际控制人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和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公司股票被司法冻结等一系列事件影响,经销商对于补货、备货持更加审慎观望态度,导致公司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且经营性现金流首次出现负值。此外,公司在建项目也面临较大资金压力。

追溯*ST岩石的资本市场历程,其堪称更名转型的“资深玩家”。1993年以 “福建豪盛” 之名登陆资本市场,主营业务为建筑陶瓷,此后历经 “利嘉股份”“ 多伦股份 ”“匹凸匹” 等多次更名,主营业务也不断更迭。直至2019年,公司确立向白酒产业转型的战略规划,同年12月更名为“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切入酱酒风口。

2020年至2021年,*ST岩石通过收购章贡酒业25%股权及获赠高酱酒业52%股权,快速扩大白酒版图,高酱酒业主要从事大曲酱香基酒的生产与储存。至此,公司白酒业务覆盖生产研发、销售及电商领域,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彼时,乘白酒行业东风,其营收从2020年的7971万元升至2023年16.29亿元。

然而2023年后,随着酱酒行业进入调整期及*ST岩石背后“海银系暴雷”,公司实际控制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等,*ST岩石迎来频繁的高层变动:总经理、董秘、副总等核心岗位9个月内6人离职。管理层动荡进一步加剧渠道端信任危机,据其财报,2024年*ST岩石减少了3693家经销商,截至2024年年末,经销商数量为772家。

此外,受渠道减少及多种因素影响,其全线产品收入大幅下滑。其中,酱香型酒2024年营收为2.11亿元,同比减少84.57%;浓香型酒2024年营收为5117万元,同比减少64.85%;果酒、其他酒及酒类用品2024年营收分别减少94.83%、58.81%、96.29%。

对此,*ST岩石表示,将通过多项措施改善经营状况。在年报中,*ST岩石称:“将推动基酒的生产和销售,增强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公司开拓全新的业绩增长点。”对于其“保壳”措施、布局基酒业务的驱动因素、工作计划等,记者向*ST岩石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对此,白酒行业专家蔡学飞表示:“在目前存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ST岩石面临渠道端与市场端的多重压力,利用自身现有的酒企优势,整合相关产业链资源,发力原酒市场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转型措施。”

北京圣雄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创始人邹文武认为:“*ST岩石布局基酒业务,主要是为了换回现金,通过出售基酒填补营收空缺,从策略上来说是可行的,如果有稳定的基酒采购商,就能够给*ST岩石补充稳定的现金流。但是现在随着酱酒品类进入平缓期,市场热度下降后,出售基酒需要强大的客户关系,且利润相对较低,只能短期解燃眉之急。”

“保壳”之战

去年新 “国九条” 出台后,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上市公司退市规则,其中财务类退市指标显著收紧。主板亏损公司营收指标从原来的1亿元提高至3亿元,新规明确:若公司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或扣非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收入及无商业实质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作为 “退市新规” 首个适用的年度报告期,2024 年的年报披露引发业内高度关注。近期,随着白酒企业年报陆续披露,行业内的退市风险警示逐渐显现。除*ST岩石外,海南椰岛、兰州黄河等也面临“戴帽”风险。据财报信息,海南椰岛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净亏损1.36亿元。兰州黄河2024年实现营收2.11亿元,净亏损为7815.75万元。

回顾这两家酒企过往的财报,海南椰岛和兰州黄河均在近5年内多次出现亏损情况。目前,经审计的2024年年报已披露,这两家酒企被正式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此外,凭借天价听花酒引发市场关注的ST春天也处于相同处境,4月29日其发布了《青海春天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暨股票停牌》的公告。

在业内看来,退市新规旨在提高营收门槛,进一步推动存在风险的不良上市公司出清,降低市场风险。新规或成为白酒行业洗牌加速器,倒逼企业回归经营本质。

蔡学飞进一步表示,退市压力可转化为改革动力,建议地方酒企利用政策灵活性,避开与大型企业的直接渠道竞争,在酒庄体验营销、电商、社群等领域开展不对称营销创新,依托地域文化与品质差异寻求新的增量机会。

邹文武建议道:“酒类企业要想‘保壳’成功,核心还是要做好企业经营,专注产品力和品牌力提升。当前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依靠炒作短期内没有办法完成企业蜕变,企业可以通过与平台商、大商合作,扩大营收,也可以借助热点品类,快速介入新兴赛道和产业,与热点品类产区企业合作打造新的增长点,如当前清香型白酒热,企业可以借助与产区企业合作,寻找市场爆破点。”

退市危机影响的背后,是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大背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白酒行业产量已连续8年下滑。白酒行业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博弈,优势资源加速向头部集中,贵州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而中小品牌在挤压式增长中面临生存考验。在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同时,曾在白酒繁荣期入局的业外资本逐渐褪去光环,此次依靠资本入局白酒赛道的*ST岩石就是其中代表之一。除*ST岩石外,联想控股出售丰联酒业,“酒类流通第一股” 银基集团从港股退市,通过名酒分销切入白酒赛道的怡亚通,今年财报也不再披露酒类营收具体情况。

白酒行业营销专家肖竹青分析称,当前消费者消费行为趋于理性,对白酒品质及价值标准形成了更为成熟的认知体系,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策略再难以实现暴利,行业调整期亦成为检验企业真实竞争力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依赖概念包装与短期套利的企业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而具备品牌优势的一线企业通过渠道下沉策略,对业外资本形成显著的市场挤压效应。

蔡学飞表示:“白酒是一项低门槛、长周期、重投资的事业,还是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业外资本大多抱有短期财务目的来介入,缺乏在产品线布局、渠道建设、市场布局方面的耐心及市场长期积累的运营能力,往往导致事倍功半。此轮白酒调整新周期,其实恰恰是一个挤泡沫的过程,业外优质资本在名酒品牌、产区酒企等方面确实促进了行业的进步,但是更应该有敬畏心,坚持长期主义和品质主义战略才能获得长期的利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