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黄河云评 | 惊涛中的生命之舟:从《东极岛》到抗战胜利80周年的人性丰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6 02:47:00    

巨浪如墨,四十艘渔船如离弦之箭刺向沉没的“里斯本丸号”。银幕上,阿赑赤膊跃入九米深海,徒手撕扯封锁战俘的舱盖;镜头外,83年前的东极岛渔民攥紧木桨,在日军机枪扫射中吼出“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这场跨越时空的营救,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最灼热的人性宣言。

孤岛渔火照暗夜

1942年秋雷轰鸣,舟山渔民李朝洪腰缠麻绳跃入怒海。绳索在血肉上勒出深痕,却从沉船中拖出三名英军战俘。镜头未及处,获救战俘被抹上海草汁伪装,星夜送至宁波上阳村。村民王万年的妻子捧出腌了三年的咸鱼,杀尽院中鸡鸭。临别晨光里,她将沾着灶灰的米馒头塞进行囊:“吃了,路就短了。”这包带着体温的干粮,最终护送战俘穿越战线,将日军暴行公之于世。

血染的契约

当东海渔舟搏浪时,鲁北大地正淌着滚烫的血。1945年5月,博兴陈户河畔,肠穿肚裂的王竹川将染血钱包按进战友掌心:“交最后一次党费!”转身扑向五千日伪军的枪口。那日河水赤红,却托起数千百姓生路。这种守护的基因在血脉中奔涌:渔民撒网缠敌舰的智谋,化作博兴民兵布设地雷阵的巧思;渔女阿花劈碎禁海令的斧光,映照着鲁北农妇用门板拾伤员、以乳汁救战士的剪影。

八十年灯焰不熄

青浜岛礁石上,铜铸的双手紧握如初。今夏战俘后代维尼太太抚碑哽咽:“这双手救赎了我的家族。”百里外的博兴烈士塔前,第四代守塔人轻拭“王竹川”的名字,青砖映着朝阳,恍若当年染血的党费。当年轻演员沉入深海触摸锈蚀船骸时,指尖传来的是1942年渔民托举生命的温度。

八十载沧海桑田,博兴农民跃入冰河捞起坠车者,舟山船队顶着飓风搜寻遇险游客。东极祖训“见死不救遭天谴”,早已熔铸为民族脊梁里的火种。纪念胜利,正是为了确认:当人类坠入至暗深渊,总有一盏以生命为芯的灯——它的底座叫华夏,它的光焰叫善良。

(作者 邵瑜)

编辑:王梦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