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好评中国丨享山野之趣,守生态红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1 19:46:00    

十八洞村。陈敏捷 摄

□段智伟

当下,生态旅游、户外研学、森林探秘等新兴出行方式,正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人们从都市走向山野,在山林间体验研学,于草原上露营看星空,既是为寻觅远离喧嚣的野趣,更是为感受自然生态的蓬勃生命力。但现实中,掠夺式采摘、违规穿越保护区、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让生态环境蒙受损失。其实,生态文明的核心,从来不是单纯享受自然的馈赠,而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实现“享有-守护-建设”的闭环。

平台与机构要打破流量至上思维,成为生态价值的传递者。社交平台的各类推荐、旅游机构的线路设计,往往是引导大众出行选择的风向标。若一味追逐流量,把小众秘境、野生采摘、无人区穿越等作为噱头,实则为生态破坏埋下隐患。真正负责任的生态传播,应当跳出吸引眼球的短期思维,将生态价值置于首位。对涉及自然区域的出行内容,要优先推荐经过生态评估的合规路线。同时邀请环保志愿者、科研人员分享自然观察故事,让游客在了解野趣的同时,知晓每一株植物的生态作用、每一片区域的保护意义。当平台与机构成为“生态价值的传递者”,生态旅游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美好桥梁。

规范生态旅游,要用科学规划平衡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规范生态旅游,关键在于通过科学规划找到“保护红线”与“发展底线”的平衡点,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优势。如浙江某县依托当地的原始森林资源,开发了“森林生态研学”项目,让游客在专业向导带领下观察植物、记录鸟类,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学习生态知识。项目收益的30%用于森林养护、野生动物保护,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也让森林覆盖率提升了5%,形成“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当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形成合力,生态旅游就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

生态文明建设是各方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共识。生态文明建设从来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共同参与,也需要凝聚共建共识,让每位参与者都成为生态守护的行动者。对游客而言,应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践行“无痕山野”理念,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生态保护行动;对平台与机构而言,可将生态旅游纳入课外实践课程,通过自然教育课程、生态研学营等方式,让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社会组织而言,可搭建平台,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参与生态建设的切入点。

野游的魅力,在于与自然的温柔相遇。生态保护红线不是束缚探索的“枷锁”,而是守护美好自然、让野趣得以延续的底线。唯有把生态保护的意识融入每一次出行、每一项决策,大自然才会馈赠给我们无尽的美好,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来源:红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