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十年磨一剑,恒坤新材如何闯出国产光刻胶的“无人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4:46:00    

在中国集成电路材料国产化的浪潮中,有一家企业用十几年时光,从实验室样品走到产业链核心,从最初的“追赶者”成长为如今的“关键供应者”,这就是——恒坤新材。

坐标福建厦门,恒坤新材的创业故事并不喧嚣,但却扎实动人。它不是从国家队起步,也不倚赖资本光环,而是在一个又一个工艺细节、一轮又一轮客户验证中,一步步打下了国产高端材料的根基。

光刻胶,是“卡脖子”,也是“硬骨头”

如果说芯片是信息社会的“粮食”,那么光刻胶就是晶圆制造中无法替代的“种子”。但长期以来,这颗“种子”一直掌握在海外几家巨头手中,尤其在12英寸晶圆厂使用的KrF、i‑Line,以及SOC、BARC等光刻材料领域,国产几乎无声无影。

恒坤新材正是在这条技术密布“无人区”的赛道上,迈出了决定性一步——自研的系列产品已完成主流晶圆厂验证,并实现稳定供货,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已位居国内前列。

他们的秘诀,是耐得住十几年不见光的坚持。

一场与“国际对手”的无声赛跑

“最难的不是造出来一瓶光刻胶,而是让它持续稳定,跑过客户最严苛的参数验证。”恒坤新材研发团队的这句话,道出行业真相。

从2014年切入半导体材料至今,恒坤新材已形成KrF、i‑Line、SOC、 BARC、TEOS等系列产品布局,全部具备产业化能力。尤其是在SOC和BARC方面,公司不仅在国内实现量产交付,还成为替代进口的主要供应方。

这意味着,从“样品”到“批量”,恒坤新材迈过了最难的一道坎,也站稳了国产材料市场的核心位置。

与时间为友,把“试验线”拉长到工厂

真正的材料企业,拼的不只是技术,还有“工程力”和“交付力”。

恒坤新材一早就意识到,仅有配方和实验室成功远远不够,必须布局完整的产业链能力。于是,在合肥、漳州、大连等地,公司持续投建现代化生产平台,围绕先进光刻胶与前驱体材料建立起一体化制造系统。

目前,恒坤新材已能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可复制的量产体系,为后续大批量客户交付提供了底气。

不止是替代,更是走向“技术共创”

恒坤新材的另一个标签,是“客户共创者”。

它不是造出一款产品后四处推销,而是深入晶圆厂工艺一线,与客户工程师共同定义需求、反复测试、反复改良——有时为了一个参数精度,试错就要持续数月。这种深度协同,让恒坤新材的产品真正成为“被验证过的国产好胶”。

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客户愿意从“使用者”转变为“共建者”。

展望未来:材料强国路上,有恒坤的身影

今天的恒坤新材,已经不仅是一家材料公司,它是国产芯片生态链中一个日益关键的“稳定器”。

在光刻胶成功实现从0到1之后,公司也正将目光投向更高阶的材料领域,持续攻坚ArF光刻胶、前驱体材料国产化等技术高地,为中国半导体行业铺就更宽广的自主之路。截至目前,ArF光刻胶也已获得客户验证通过并取得正式订单。

在产业变革和国家战略交织的浪潮中,恒坤新材选择了最难的路,也走出了最实的步伐。

结语:低调深耕者,终将走向舞台中央

中国需要怎样的材料企业?是能扛得住市场考验、撑得起技术想象,也愿意与产业链共生共创的那一类。恒坤新材,正是这样一个榜样。

十年磨一剑,他们正将更多“不可能”变为“正在发生”。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